东营,这片渤海之滨的热土,不只蕴藏着丰厚的石油瑰宝,更沉积着深沉的赤色基因。他们中有亲历刀光剑影、见证民族兴起的抗战老兵,也有在岗位上静静贡献的平凡人。他们是退伍军人,更是新时代的斗争典范。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设《寻访东营老兵》专题,叙述东营老兵背面的故事。
李维江,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1960年3月出世,1978年12月入伍,1983年4月入党,历任兵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干事、队长、处长、工程师等职。2009年2月荣耀退休时,任济南工兵器件库房地雷爆炸器件毁掉处理站工程师(专业方面技能7级)。30年军旅生计,4000余次排爆使命,4次荣立三等功,17篇学术论文,4项戎行科技进步奖……这些数字背面,是一个与死神博弈的故事。
1960年,李维江出世在垦利区一个乡村家庭里,尽管家庭不太殷实,但他的父亲却一向竭尽全力支撑着他们兄弟三人上学读书。“我父亲现在现已80多岁了,他念到小学才务农的,在那个时代乡村能识字的人很少,我父亲便是一个,所以教育上他一向坚决地支撑咱们兄弟几个读书。”李维江告知记者。
肄业的日子很苦,李维江清晨起来骑着自行车去几十里地的校园上课,怀里揣着的是老母亲早早就准备好的窝头和玉米面饼子,不管风霜雨雪,冰天雪地,他从未缺过一堂课。“那时分就想考大学,吃什么苦都是毫不勉强的。”李维江说。但,并不是一切的支付都能换来报答,高考成果出来后,李维江以5分之差与大学日子坐失良机,“那一年,通过三年寒窗苦读,我狼子野心地参与高考,在苦苦折磨一个月之后,等来的却是乌云泼墨。”李维江满怀期望的心境,就像被冰冷的冬季暴虐的冰雪刺痛一般,好长时间缓不过劲。老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让他一向沉沦,父亲让李维江去村里大队干了管帐,期望搬运一下他的注意力,平复高考失利的伤痕。
李维江很尽力,在村大队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的,村里人都宠爱这一个干事利索又聪明的小伙子,高考失利的阴霾逐步散去,日子也悄悄地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
1978年的一天,李维江的父亲把他们三兄弟叫到跟前说了一个决议:期望三个兄弟中能有一个去从戎,承受党和国家的洗礼。李维江想了几分钟,站出来说:“我去!”几个月后,他穿上戎衣,成了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新兵。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人生,将和世界上最风险的物品——地雷、炸弹、失效弹药——绑在一同。
1978年12月,李维江带着对绿色兵营的好奇心走进了那所大门。“一开始对部队没有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进了部队大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有了勇气、有了才智、有了革命英雄主义精气神。”李维江说道。1978年12月,下达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略指令。三军上下兵士示威参与志愿军,李维江写下诚实热血的示威书期望参与志愿军保家卫国。“在部队里,好男儿就应该保家卫国,苟且偷生是当不了兵的,有的兵士示威书乃至是‘’。”尽管李维江终究没能如愿,但从写下示威书的那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只能提笔拿算盘的“白面书生”,而是成为了一名铁骨铮铮的兵士。
“第一次排哑弹,手抖得像筛糠。”李维江回想,1983年的一次练习中,一枚未爆的60迫击炮弹深插土里,他受命撤除。“拔稳妥销时,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打鼓相同。”那次使命后,他迷上了爆炸技能。他人歇息时,他泡在图书馆研讨弹药结构;周末加练拆解方法,直到手指磨出血泡。“排爆这行,要么零失误,要么零生计。”他说。李维江一向没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拿出高中时期吃苦学习的精力,由于体现杰出,被引荐参与工程兵教训大队集训,在1983年4月份,李维江荣耀入党。入党后,他将对党的崇奉落实到每一次实际行动中,“‘冲锋在前,退避在后’浅显地了解便是在战场上,第一个挡枪眼的是党员,最终一个挡枪眼的,仍是党员”。
李维江一向坚决一个信仰:不管干哪一方面的作业,有必要要做出成果。在军区安排的舟桥91团与87团进行浮桥合练时担任门桥阻塞使命,荣立三等功,在济南工兵器件库房地爆站检测化验室做工程师的日子里,他潜心研讨专业方面技能,成为名列前茅的地爆专家,检测工兵弹药、排雷、爆炸,他总是冲锋陷阵在一线,走在最风险的当地,满意达到方针。回想起在部队里的日日夜夜,这个老兵仍然豪情满怀,“只需党和人民需求我,我随时都可以站出来贡献自己。”
2009年2月,李维江退休后仍在积极参与爆炸作业和研讨。在河南战区毁掉和地爆站的们一道创始了非工厂毁掉火箭布雷器和火箭爆炸器的先例,在40度高温文杂乱场所的情况下进行作业,中暑后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持续作业,安全顺畅地完成了此次毁掉使命。2009年7月,退休后的他在内长山要塞区毁掉作业时,单独对26年未敞开的弹药施行钝化处理。“其时装药显露得像,多喘口气都或许引爆。”他说,出洞后李维江的防爆服里倒出近两斤汗水。
自2003年7月作为三军第一座自动化地爆器件检测处废站组成以来,担负着全区地雷爆炸器件毁掉处废和总部赋予的对地爆器件质量进行细心的检测、评价和科学试验证明等使命。当年43岁的他,上有老,下有小,自动抛弃处长的领导岗位,全家迁到偏远的部队驻地——莱芜,在地雷爆炸器件毁掉处理站当一名工程师。地爆站的干部都是清一色的技能干部,他是该站地雷爆炸器件检测室的带头人,依据支部分工,他还分管着支部安排建造和政治作业。他扎根莱芜市偏远的山谷里,在高危、高爆、高度严重的作业环境之中,为高标准加强建造,高质量达到方针,倾泻了悉数的汗水投入作业,使地爆站接连三年荣立团体三等功,被军区装备部赞誉为“底层建造先进单位”,被军区评为“先进底层党安排”,颁发“底层全面建造榜样站”荣誉称号。
李维江的儿子李栋是在兵营里出世并长大的。李栋说,由于父亲专心扑在部队作业中,家里都是母亲在一手料理着,他是伴着起床号、集合号、熄灯号生长起来的,肄业生计也伴随着父亲的作业调动不断转学,上一年级的时分一年内转了三次学,“各当地的方言不相同,每次转学对我来说都是个不小的应战,可是想起父亲的阅历,我也就渐渐地学会了习惯。”李栋说。他至今保存着父亲23封未递出的“遗书”。“每封最初都是‘吾儿见信如晤’,结束却总写着‘此次使命确有掌握’。”
现如今,李维江已到花甲之年,家中父亲也现已到了耄耋之年。老父亲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儿子孝顺。“刚从戎的时分他一个月6块钱,每年都寄回家30多块钱,感谢党和国家培育,让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子。”白叟边说边潸然泪下。
李维江的故事,像一部浓缩的我国军工史。从手艺排爆到科技赋能,从“人肉盾牌”到智能防护,他们用血肉之躯蹚出了一条安全之路。在平和时代,这些“与死神打交道的人”仍然在暗影中看护光亮,他们值得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