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夜袭日军机场损失惨重向检讨蒋介石:奖大洋2万
来源:乐鱼网com首页 发布时间:2025-04-28 16:12:32- 产品参数
1937年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战役刚一结束,陈锡联就立马准备给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发电做出检讨。不料,电报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就收到了蒋介石以军委会名义送来的两万大洋的嘉奖。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夜袭阳明堡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陈锡联为何会在战后的第一时间做出检讨,蒋介石又为什么送来2万大洋的奖励,总部对于陈锡联的检讨又是什么态度?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1937年9月6日,率129师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抵达太原。为了日后能更多的消灭日本鬼子,为了军队能获得更多的武器装备,只能放下身段去拜访阎锡山,并亲切地称呼对方为“阎长官”。
129师不仅装备少、武器还差。在侯马镇点验时,全师上下9367人,步枪仅有3412支,所有加起来,连手枪、驳壳枪算内,也才4965支,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人处于无枪可用的状态。有枪的人子弹还不够,全师的可用弹药,细分到每个人头上不足10发。
在土地革命时期,大刀和手榴弹能很巧妙的弥补火力不足的短处,然而129师的大刀和手榴弹也寥寥无几,大刀加一起仅有55把,手榴弹凑一起也才203枚。
太原有一座很大的兵工厂,可以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装备弹药,便希望在太原能获得补充。出发前,他一度认为还能在太原领到防毒面具,想到太多人从未接触过防毒面具,他甚至想到了亲自教学使用方法,“我在苏联学习时,学习过(怎么戴防毒面具),不过第一次闹了乌龙,憋的喘不上气来,眼泪直流,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在侯马镇,阎锡山虽然大手一挥解决了129师的吃穿问题,然而对于129师最急需的问题却置之不理,除了几门迫击炮、几支旧枪外,子弹和手榴弹都屈指可数,子弹分发还下去每人还不足一发,这还是周总理从中斡旋的结果。
此次前来,就希望阎锡山可以再给129师分发一些,岂料阎锡山却道:“不好意思,我们的武器弹药十分紧张,实在是爱莫能助。”
此时正值太原会战的激烈时期,阎锡山的晋绥军在忻口被日军步步紧逼,阎锡山欲让129师尽快开至晋东北,缓解晋绥军在正面的压力。乘机说:“我们一路风尘仆仆,就是要配合友军打鬼子,若是阎长官不拨点补给,实在是很影响士气呀。”
阎锡山满脸苦大仇深:“兄弟眼下也无能为力呀。我们在忻口北面的军火库让日本人给炸了,我们的弹药补给都是问题,请刘师长也多一些理解。”
此次会晤,算是领教了阎锡山有多精明了。据阎锡山道,他对129师已经是慷慨解囊了,比如,769团只有3000人,可他却给了5000套棉衣。
为了不失主动,急忙解释说,根据编制129师是未编满的,只能边打边补充部队,意思是769团在编制上远超3000人,以后还要扩编,阎锡山给的那5000并未超出编制。
弹药得不到补充,只能退一步提出要求:“阎长官,我们刚进入山西,总要有个后方基地,请在昔阳划一块山地供我们安置伤兵。”
岂料阎锡山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他借口昔阳现在归娘子关前敌总指挥黄绍竑统管,他无权定夺,到时候还请自己去跟黄绍竑商量。
当天在阎公馆待到很晚,但收获却寥寥无几,阎锡山甚至连一张都没舍得送,只给了几张省版地形图。
走出阎公馆,不由地感叹:“阎锡山真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不能指望他,还得我们自力更生。”
当129师准备进入战场时,战局已然急剧转变。在晋北,由于忻口友军的殊死抵抗,日军一时久攻不下,于是只能另寻方向,集结于晋东,扑面杀向娘子关。
眉头紧锁,紧盯地图,要保太原不破,就必须要用“扼咽拊背”的战法。“扼咽”,即实施正面防御,力保忻口、娘子关两处要塞不破。“拊背”,即配合正面防御部队,拊击日军侧面部队,从而起到牵制的作用。
阎锡山提出的129师配合作战,想要129师发挥的作用就是“拊背”。决定亲自率领前指、769团坐上火车前往原山县以北开进,以“拊”进攻忻口日军之背。
根据的命令,当部队到达第一个集结点东冶镇后,就要立马召开敌情分析会,769团则全部交由陈锡联指挥。
在火车上,给陈锡联鼓劲儿,对他说:“我们师抗日的第一仗就交给你了。第一仗可以场面小些,但务必要一炮打响,因为出师首战告捷是至关重要。”
陈锡联忙问在啥状况下发动进攻为最佳时机。他是原红四方面军的战将,红四方面军的战斗风格是勇字当先,过去内战时碰到的对手多是弱敌,有时候一个冲锋就大获全胜。
在用兵谋略上,向来反对在情况不明的下猛打猛冲,他曾用四川方言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狗子头上戴砂罐,乱撞一阵”。日军的战斗力强悍无比,在此之前,115师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但从八路军内部的通报中,知悉,115师在平型关一役打得并不理想,自身也有不少伤亡。
拿平型关战役来给陈锡联举例,告诫他日军可不比此前的对手猛冲就会自乱阵脚,与鬼子过招,属实要花一点精力去仔细琢磨。
情况不明时切记不可盲目行动,因为,“打仗不比唱戏,真刀真枪要死人哪”。该怎样摸准敌人东西,谋而后动,他向陈锡联传授了自己总结而来的诀窍:侦察为主,细致入微,最好指挥员能亲自掌握。
告诉陈锡联,如果到时候经过侦察,还不能摸准敌军的动向,可以发电向他请示,但是他更期待其独立自主,果断行事。为此,因而,陈锡联既能够“一边打一边请示”,还能够“打了再报”,最要紧的是不能贻误战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敌人,还会致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
当火车抵达东冶镇时,北面的炮声已经震耳欲聋了。大家悉数下车,由给师指和769团作动员,他环视了一下众人,问道:“你们知道东冶是个啥地方吗?”
769团官兵大多数是南方人,对山西不熟悉,没人能答得上来。于是说:“东野有个河边村,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老家。现在呢,他老家眼看就要火烧眉毛了,抗日他是比较出力的。”
接着,就从拜访阎锡山对方一毛不拔说起:“今后,我们的装备补给,要靠从敌人手里去夺。现在敌人不是左右两翼钳击太原吗?我们把部队开到鬼子的侧背,瞅准机会,在鬼子这把钳子上狠狠地揍它一下。”
动员结束,就动身前往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开会去了,根据的部署,陈锡联率769团迅速迂回到日军的右侧方,即代县以南的苏龙口村,从苏龙口南下百里左右边是太原会战的主战场忻口。
通过侦察,陈锡联发现周边的代县、明阳堡都被日军控制,每天都有飞机源源不断的从阳明方向起飞,对太原和忻口的友军实施轰炸。
根据日机的起飞频率,陈锡联判断机场有很大的可能性就设置在阳明堡一带。可是周边的老百姓都已不见踪影,想侦察消息也找不到人。从大同倒是有一位从前线退下来的晋绥军团长,陈锡联前去拜访他,想获得一些消息,没成想这位团上来直说了一句:“天上飞机不断,地下大炮接二连三,我们还没打就失去战斗力了。”说完之后,他便一个劲儿的摇头叹气,大有谈谈虎色变的样子。
既然多方打探都得不到准确情报,陈锡联索性自己披挂上阵,和手下的3位营长乔装打扮成老百姓,一爬上滹沱河南岸的一座山头上,通过望远镜他清晰的看到阳明堡东南方向,一架接一架的灰白色飞机整齐划一的停靠在空地上。
之后,他们在河边偶遇了一位从机场逃出的当地老乡。这位老乡被鬼子抓到机场做劳力,每天起早贪黑,挨饿受冻不说,还要挨打受气。他实在没办法忍受这种非人的折磨,冒着生命危险从机场逃了出来。
根据老乡的提供的情报和自己的观察,陈锡联大致弄明白了机场的守备情况:机场里有一小股警卫队和地勤人员,卫兵对进入机场要塞的公路严防死守,严加盘查,但对机场四周却疏于防备,否则也不会让人在山头上看的一清二楚了。
更为有力的是,阳明堡机场原本是阎锡山修建的,是用于临时起飞的简易机场,因此防御工事修的十分粗糙,仅有一些简单的掩体和掩蔽部。
阎锡山修机场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在前面栽树,会让日本人乘了凉,日军占领后,连掩体都懒得重修,直接在机场竖起了旗杆。
根据有战机就要立马抓住的指示,陈锡联当即决定夜袭机场。10月19日夜,769团全团展开,3营负责机场、1营袭扰崞县,牵制驻扎该县的敌人,2营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
机场虽只有小股警卫部队看守,但阳明堡周边却驻扎着很多日军,后者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对机场实施增援。为以防遭到日军的围攻,3营在完成破坏机场的任务后立即选择了撤离。
这是129师在抗日战场上的初次亮相,可谓一炮而红。事后,在点评时,用几句线团在此战中表现突出的地方:侦察细致入微、部署井井有条,动作干脆利落。
说“部署井井有条”,除了3个营各司其职外,挑选3营袭击机场也被认为是最佳的选择,3营能攻善守,而且尤其擅长夜战,还蹭获得“以一胜百”的奖旗,足见作战之勇猛。
陈锡联和769团也存在失误,他们的失误其实就是八路军各部在抗战初期都一定会出现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对日作战的经验,对所面临的困难预估不足。
过去主力红军基本上一场突袭战下来,就能将敌人分割的四分五裂,这使得769团在夜战动作上并没有做足准备,发生了一些本应该避免的失误。比如有些步枪没有装刺刀,而又未提前准备红缨枪。与敌白刃战时,很多战士只能依靠蛮力用枪托砸,甚至近身扭打在一起。另外,事先约定的夜间联络信号未按要求使用,导致夜间肉搏分不清敌我。
当然,若不是切身体会,你绝对没办法想象日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作战时,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看上去一个个像恶狼般凶狠。
因此断定,陈锡联在兵力配比上没有准备充分,具体表现为用于次要方向的兵力分配过多,只有一个营用于袭击,其余部队全都无用武之地。否则的话,凭借人数和火力优势,也能够很大程度抵消到夜战准备不足的失误。
此战3营共计破坏24架日机,但也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营长赵崇德以身殉国,成为自平型关战役以来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赵崇德是我军难得一见的虎将,素有“打仗如虎,爱兵如母”之称。看到战报后,对他的牺牲感到十分痛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还经常向李达提及赵崇德。
除赵崇德外,还营还牺牲了包括营指导员和两名排长在内的10多名官兵,30多人受伤,并且牺牲的战士们的遗体还未能抢运回来。
战斗结束后,129师副师长由五台山来到769团。在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的陪同下,他爬到阳明堡伏击的一座山头,用望远镜对战斗现场进行了观察。
由于3营损失惨重,陈锡联、汪乃贵的本能反应是仗没打好。汪乃贵惴惴不安地对说:“我们这次战斗,只炸了日军24架飞机,没有抓到俘虏,自己却牺牲了一个营长和十几个战士,我要向你检讨。”
听完一怔,检讨?我还准备给你们请功呢!你们炸毁了那么多飞机,实在是了不起。
有了的肯定,陈锡联、汪乃贵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两人用联名的方式,将战斗报告同时发给129师师部和八路军总部。
在此之前,115师在平型关大放异彩,120师在雁门关也收获颇丰。这无形中让129师压力倍增,大家都担心这第一仗能不能打好,因此在收到战报后,忍不住称赞:“首战告捷,打得出彩,打得好。”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样特别高兴。见周围的百姓还不明白炸飞机的概念,他当即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对大家说,一架飞机值多少大洋,这些大洋可以换多少小米,这些小米又能够让多少人吃一年。等他把账算完,老百姓见八路军竟然赚了这么多“小米”,都齐夸八路军厉害。
然而,当战报送到蒋介石桌前,他却对此深表怀疑。在晋绥前线作战的国军部队更是满脸的疑惑,就凭“八路”那几条破枪,几门山炮,居然可以摧毁日军的飞机场,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此后的半个月里,在忻口和太原与日军作战国军部队均未遭到日军的轰炸。直到派出情报部队特意到阳明堡机场一带侦察,发现机场一片狼藉时,他们才相信,八路军创造了一个奇迹,把日军机场炸个人仰马翻。
一直饱受日军空袭之痛的第二战区副司令官卫立煌也对此赞誉有加,致电周恩来:“阳明堡炸毁敌人24架飞机,是抗战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我代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
蒋介石也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颁发了嘉奖令,并送来2万大洋的奖励,这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仅此一次受到蒋介石现金奖励的战斗。
这是129师在抗日战场的首次亮相,打得漂亮,打得出彩。战前侦察指战员亲自上阵,细致入微,获得情报后,命令果断,用最善于攻击的3营做主攻可谓部署周到,动作突然,干脆利落,虽有些小瑕疵,但不失为一次完美的战役,你觉得呢?